视结尾的成语大全列表
- 瞠目而视 瞪大眼睛看着。
- 反听内视 内视:向内看;反听:听外面的。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,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。
- 反听收视 不听不视。指不为外物所惊扰。
- 凤叹虎视 形容谈吐文雅,器宇轩昂。
- 高步阔视 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。同“高视阔步”。
- 高顾遐视 向高远处看。意谓志向高远,傲视流俗。
- 横眉怒视 犹言横眉努目。形容怒目相视,态度凶狠的样子。
-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,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。比喻野心很大。
- 狼顾虎视 如狼虎视物。形容威严而凶狠。
- 狼顾鸢视 如狼鹰视物。形容凶狠而贪婪。
- 目食耳视 用眼睛吃,用耳朵看。比喻颠倒错乱。
- 目不别视 眼睛不往别处看。形容精神集中,专心致志。亦作“目不旁视”。
- 目不苟视 眼睛不随便乱看。形容为人正派。
- 目不斜视 眼睛不偷看旁边。比喻为人行止端方。也形容只朝一个方向看。
- 怒目而视 睁圆了眼睛瞪视着。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。
- 禽息鸟视 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。
- 人己一视 待别人象待自己一样。比喻待人没有私心。
-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。
- 十目所视 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,不允许做坏事,做了也不可能隐瞒。同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。
- 束手坐视 拱着手,坐着看。比喻对应当管的事无能为力或不管不问。
- 逖听遐视 指视听范围很远很广。
- 惟利是视 一心为利,别的什么都不顾。
- 唯力是视 唯:助词。是:指示代词,复指前置宾语。“唯……是……”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,有强调语意的作用。指在任务重、困难多的情况下,能否达到目的,主要就看自己的力
- 唯利是视 以利为着眼点。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。亦作“唯利是求”。亦作“唯利是图”。
- 惟力是视 指竭尽己力而为。
- 一瞑不视 瞑:闭眼。闭上眼睛,不再睁开。指死亡。也指逃避现实。也可形容不怕牺牲。
- 鹰瞵鹗视 鹰、鹗:两种猛禽;瞵:眼光闪闪地看。形容用凶狠的目光盯视着。
- 鹰扬虎视 象鹰那样飞翔,如虎一般雄视。形容十分威武。
- 一暝不视 闭上眼睛,不再睁开。指死亡。
- 侧目而视 侧:斜着。斜着眼睛看人。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。
- 长生久视 久视:不老,耳目不衰。形容长寿。
- 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 重足:双脚并拢;侧目:斜着眼睛。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。
- 龙骧虎视 象龙马高昂着头,象老虎注视着猎物。形容人的气慨威武。也比喻雄才大略。
- 目不邪视 邪:通“斜”。眼睛不偷看旁边。比喻为人行止端方。
- 邈处欿视 指处世淡泊,视事谦逊。
- 返观内视 原为佛教语。指用佛性对照检查。后亦指自我反省。
- 目不忍视 眼睛不忍看视。形容景象极其悲惨。
- 众目共视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。形容非常明显。同“众目共睹”。
- 鹰瞵虎视 像鹰和虎一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。形容心怀不善,伺机攫取。
- 眈眈虎视 眈眈:注视的样子。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
- 越瘠秦视 瘠:瘦。看待他人的得失,就像秦国人看待越国人的肥瘦一样。比喻痛痒与己无关
- 屏息凝视 屏息:屏气。“屏”:忍住,抑制住。 凝视:全神贯注地注视着。凝:凝聚,专注。全神贯注地看,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。 “屏息凝视”意为“忍住呼吸,全神贯注地注视着”。
- 目不转视 眼珠一转不转。形容注意力集中,看得出神
- 目不妄视 妄:胡乱。不随便乱看。形容遵守礼制
- 目不旁视 视:看。形容对身边的事物不关心或不愿看
视结尾的成语接龙、出处
- 瞠目而视 宋·洪迈《夷坚丁志》:“西边房门又开,一妇人衫裙俱青,抱婴儿以出,亦瞠目而视。”
- 反听内视 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反听之谓聪,内视之谓明,自胜之谓强。”《后汉书·王允传》:“夫内视反听,则忠臣竭诚;宽贤务能,则义士厉节。”
- 反听收视 宋˙范仲淹《蒙以养正赋》:“务实去华,育德之方斯在;反听收视,养恬之义相应。”
- 凤叹虎视 《文选·曹植〈与吴季重书〉》:“足下鹰扬其体,凤叹虎视,谓萧曹不足俦,卫霍不足侔也。”李善注:“凤以喻文也,虎以喻武也。叹犹歌也。取美壮之意。”
- 高步阔视 清·袁枚《新齐谐·冷秋江》:“果见一丈夫魋肩昂背,高步阔视,持大扇击手作拍板,口唱《大江东》,于于然来。群鬼尽散。”
- 高顾遐视 明·方孝孺《答俞敬德书》:“某鄙朴戆讷,言行不能及古人,器识不足以达时务,然守愚,孑然莫与,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,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,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。”
- 横眉怒视 师飙等《金戈铁马少年时》第五章;“辛弃疾、贾瑞、飞烟、金福仗剑立于帐口,一个个横眉怒视,杀气逼人。”
- 狼贪虎视 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陷关》:“狼贪虎视威风大,镇渔阳兵雄将多。待长驱直把淆函破,奏凯日齐声唱歌。”
- 狼顾虎视 《三国志·蜀志·杨戏传》“亮南征,留邵为治中从事,是岁卒”裴松之注引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》:“亮身仗强兵,狼顾虎视,五大不在边,臣常危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