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个字是一的成语大全列表(10)
-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,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。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。
- 一丝一毫 丝、毫:十丝为一毫,十毫为一厘。一点点儿,极小或极少。
-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。
- 有朝一日 将来有那么一天。
- 一搭一档 指互相配合,彼此协作。有时含贬意。
-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,后因以之喻良辅。
-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。同“一生一世”。
- 在此一举 在:在于,决定于;举:举动,行动。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。
- 侏儒一节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。
- 自成一家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,能自成体系。
- 中流一壸 比喻可贵难得。
- 付之一叹 叹一口气。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。
- 众口一辞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,看法或意见一致。
- 大吃一惊 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。
- 如出一口 象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。形容许多人说法一样。
- 如出一辙 辙:车轮碾轧的痕迹。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。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。
- 饱餐一顿 指大吃一顿
- 反咬一口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,反而被它咬了一口。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
- 光棍一条 光棍:没有配偶的人。指孤身一人
- 救人一命,胜造七级浮图 指救人性命功德无量。
- 几尽一刻 几乎占了一刻的时间。
- 斠然一概 持平一致。斠,古通“校”,校正。
- 缩成一团 因寒冷、紧张、恐惧而蜷缩身体
- 死路一条 无路可走,比喻没有前途
- 一年一回 指一年一次
- 风靡一世 靡:倒下;风靡:风行。随风一边倒。形容事物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
- 千金一壶 壶:通“瓠”,葫芦。比喻物虽轻贱,关键时得其所用,却十分珍贵
- 筌蹏一悟 谓从利禄的束缚中觉悟过来。 徐嘉 《论诗绝句》之六:“早歲才名達紫宸,筌蹏一悟棄如塵。”参见“ 筌蹄 ”。
- 若出一轨 像出自同一个车辙。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
- 若出一辙 辙:车辙。像出自同一个车辙。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
- 山亏一蒉 《书·旅獒》“爲山九仞,功虧一簣”的节缩。喻功败垂成。 梁启超 《过渡时代论》:“語曰:‘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’井掘九仞,猶爲棄井;山虧一蕢,遂無成功。”
- 痌瘝一体 谓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,看作是自己的痛苦。 太平天囯 黄期陞 《建天京于金陵论》:“痌瘝一體,休戚相關,恩膏覃敷,海宇均蒙雨露沾濡。”
- 相与一口 串通一气,异口同声
- 眼空一世 整个时代的人都不放在眼里
- 缘悭一面 悭:欠缺。缺乏缘份,没有和对方会面一次的机会
- 一搭一檔 谓互相配合,彼此协作。有时含贬意。
- 衣带一江 犹言一衣带水。 宋 文及翁 《贺新郎·西湖》词:“國事如今誰倚仗,衣帶一江而已。”
- 略窥一班 亦作“畧窺一班”。同“ 略見一斑 ”。 明 张居正 《答南列卿陈我度》:“孤雖不肖,其于人之賢否,畧窺一班,内不敢任愛憎之私,外不輕信毁譽之説。”
- 菀尔一笑 婉转的笑,微笑的样子
- 莞尔一笑 形容微笑的样子
- 更胜一筹 筹:计数的用具;谋划。胜:指超过 。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。更加超过一等。
- 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,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。指话说出口,就不能再收回,一定要说话算数。
- 煊赫一时 在一段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。含贬意。同烜赫一时;煊赫:名声很大,气势很盛。
- 惊鸿一瞥 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。与之相关的成语有“翩若惊鸿”、“惊鸿丽影”等。作品的本意就是用“惊鸿一瞥”形容惊鸿仙子的轻盈娇艳和勾人心魄的目光,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更多的引申用法。
- 祖龙一炬 祖龙:秦始皇。指秦始皇焚书。比喻一把火烧掉。
<10}
第三个字是一的成语接龙、出处
- 一张一弛 《礼记·杂记下》:“张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张,文武弗为也。一张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
- 一丝一毫 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四:“任凭尊意应济多少,一丝一毫尽算是尊赐罢了。”
- 一针一线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四回:“要想搜我的丫头,这不可能!我原比众人歹毒,凡丫头所有的东西,我都知道,都在我这里间收着:一针一线,他们也没得收藏。”
- 有朝一日 元·无名氏《博望烧屯》第一折:“有朝一日,我出矛庐指点世人迷,凭着我剑挥星斗,我志逐风雷。”
- 一搭一档 周立波《夏天的晚上》:“两个朋友一搭一档的,说了许多挖苦这首歌的话,实际上是挖苦因为这首歌而惹起了伤感的人们。”
- 一夔一契 宋·石介《庆历圣德颂》诗:“惟仲淹弼,一夔一契,天实赉予,予其敢忽。”宋·方岳《竹下》诗:“一夔一契付公等,某水某丘如我何。”
- 一生一代 唐·骆宾王《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》诗:“相怜相念倍相亲,一生一代一双人。”
- 在此一举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国家安危,在此一举。”
- 侏儒一节 汉·桓谭《新论·道赋》引谚语:“侏儒见一节,而长短可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