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学成语 > 带虎字的成语 > 虎在第二个的成语大全

第二个字是虎的成语大全列表

第2个是虎的成语

虎在第二个的成语解释

  • 自卫  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。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。
  • 持鹬  比喻待机行事,一举两得。
  • 离山  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。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,以便乘机行事。
  • 饿扑羊  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。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。
  • 焦原  指壮士履险。
  • 饿饥鹰  比喻凶残贪婪。
  • 不食子  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。比喻不伤害亲近者。
  • 饿扑食  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。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。
  • 饿之蹊  比喻非常危险的处所。
  • 相斗,必有一伤  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,其中必有一只受伤。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,激烈斗争的结果,必有一方吃亏。
  • 饿吞羊  饥饿的老虎活吞一只羊羔。比喻迅猛贪婪。
  • 饿擒羊  像饥饿的老虎捕食羔羊一样。比喻迅猛贪婪。
  • 归山  把老虎放回山去。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,留下祸根。
  • 云龙  虎啸生风,龙起生云。指同类事物相互感应。旧时也比喻圣主得贤臣,贤臣遇明君。
  • 遗患  放掉老虎,留下后患。
  • 吏狼  官如虎,吏如狼。形容官吏贪暴。
  • 之威  狐狸与老虎相互勾结而表现出来的威势。比喻权贵当道者与其爪牙串通一气而发出的淫威。
  • 成狗  画老虎不成,却成了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
  • 画皮难画骨  比喻认识一个人容易,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难。
  • 类狗  类:象。画老虎不成,却象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
  • 不成反类狗  类:象。画老虎不成,却象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
  • 刻鹄  ①比喻好高鹜远,终无成就。②比喻好事做不成,反变了坏事。
  • 类犬  类:象。画老虎不成,却象狗。比喻模仿不到家,反而不伦不类。
  • 诗龙  比喻嗜酒善饮、才高能诗的人。
  • 进狼  比喻一害刚去,又来一害。
  • 头上扑苍蝇  比喻自己找死。
  • 头上搔痒  比喻不自量力。
  • 相斗  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。
  • 风云  ①比喻英雄豪杰际遇得时。②指君臣遇合。
  •  捋:抚摩。比喻触犯有权势的人或冒着很大的风险。
  • 插翅  比喻强有力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。
  • 出山  像凶猛的老虎出山一样。形容动作勇猛又快速。亦作“猛虎下山”、“猛虎离山”。
  • 深山  比喻勇武而势盛。
  • 添翼  比喻强大者又添了某种有利条件。
  • 难下  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。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,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,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。
  • 得翼  比喻因增加新助力,强者愈强,恶者愈恶。同“如虎傅翼”。
  • 傅翼  好象老虎生出翅膀。比喻因增加新助力,强者愈强,恶者愈恶。
  • 傅翼  傅:通“附”;翼:翅膀。替老虎加上翅膀。比喻帮助坏人,增加恶人的势力。
  • 添翼  替老虎加上翅膀。比喻帮助坏人,增加恶人的势力。
  • 藏龙  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,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。
  • 肆虐  豺、虎:两种凶残的野兽。比喻坏人像凶残的野兽般横行不法。
  • 遗患  遗:留下;患:祸患。留着老虎不除掉,就会成为后患。比喻纵容坏人坏事,留下后患。
  • 自卫  引:招引。引来老虎,保卫自己。比喻企图依仗恶人,结果反受其害。
  • 围匡  杨,通“阳”。指因貌似而产生误会。
  • 自啮  啮:咬。养老虎,咬伤自己。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。

第二个字是虎的成语接龙、出处

第2个是虎的成语接龙

虎在第二个的成语出处

  • 自卫  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公孙述刘二牧志》:“此所谓独坐穷山,放虎自卫者也。”
  • 持鹬  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及《史记·张仪列传》载:刺虎,战国时,陈畛说秦惠王,引卞庄子刺虎为喻,先待齐楚交战,乘其两败俱伤时进兵。持鹬,用“鹬蚌相持”之典。
  • 离山  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八十八回:“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,一战成功。”
  • 饿扑羊  明·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·五戒禅师么红莲记》:“一个初侵女色,由(犹)如饿虎吞羊。”
  • 焦原  《尸子》:“中黄伯曰: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。”又:“莒国有石焦原者,广寻,长五十步,临百仞之谿,莒国莫敢近也。有以勇见莒子者,独却行剂踵焉。”
  • 饿饥鹰  《魏书·宗室晖传》:“侍中卢昶,亦蒙恩眄,故时人号曰:‘饿虎将军,饥鹰侍中。’”
  • 不食子  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》:“山僧失口曰:‘恶习虎不食子。’”
  • 饿扑食  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五十一回:“饿虎扑食最伤人,蛟龙戏水能凶恶。”
  • 饿之蹊  《史记·刺客列传》:“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