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浣溪沙”,唐教坊曲名,后用为词调。“沙”或作“纱”。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得名。又名《小庭花》、《玩丹砂》、《怨啼鹃》、 《浣纱溪》、《掩萧斋》、《清和风》、 《换追风》、《最多宜》、《杨柳陌》、《试香罗》、《满院春》、《广寒枝》、《庆双椿》、《醉木犀》、 《锦缠头》、《霜菊黄》、《频载酒》、《减字浣溪沙》。此调有平仄两体,平韵见唐词,仄韵始自李煜。《金奁集》入“黄钟宫”,《张子野词》入“中吕宫”。双调,四十二字,上片三句三平韵,下片三句两平韵,过片多用对偶。
上片“波面”三句写景。言园内水池中波光微漾,看上去恰似铜镜上的花纹一样。然而深秋月夜池水阴冷沁人肌肤,因此不敢伸手去收拾整理这面“铜镜”。池边耸立着的石笋在月光中倒影水中,这倒影与月牙之影,好象一位佳人在池边手理丝钩钓鱼消遣一般。清冽的月色下,池塘楼阁显得更加寂静,秋夜的寒气也就显得更为浓重。
下片“江燕”三句因秋而兴愁。言词人见到燕儿南归,知秋已更深矣,因此呢喃的燕语,词人听来就象是在与他话别。此是燕归,也是人归也,所以触景生情,陡生愁心。词人又见池中红荷枯萎,恰似春尽时的落花一般,更使他感到时不再来的悲哀。最后见西风扫落梧桐黄叶,更添一重愁心。此非叶愁,实是词人愁老之将至,青春不再重现之愁也。下片全从词人自身之愁而加诸外物:燕、花、叶,使之皆含愁情。
《海绡说词》云:“‘玉人垂钓理纤钩’,是下句倒影。非谓真有一玉人垂钓也。‘纤钩’是月,‘玉人’言风景之佳耳。‘月明池阁’,下句醒出,《解蹀躞》‘可怜残照西风,半妆楼上’, 半妆谓残照西风。西子西湖,比兴常例,浅人不察,则谓觉翁晦耳。
推荐古诗:
古风(丑女来效颦)、
青水中蒲三首、
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、
瑶池、
戏题磐石、
早朝、
玉楼春(红酥肯放琼苞碎)、
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绝句(个个诗家各筑坛)、
临江仙(滚滚长江东逝水)、
七绝(暮色苍茫看劲松)
推荐诗句:
云移雉尾开宫扇,日绕龙鳞识圣颜、
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、
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、
王孙莫把比蓬蒿,九日枝枝近鬓毛、
京口瓜洲一水间,钟山只隔数重山、
青山相待,白云相爱,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、
夫死战场子在腹,妾身虽存如昼烛、
芳草无情,更在斜阳外、
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、
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
热文成语
-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,文辞华丽,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。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、戏曲、电影中的感人情节。
- 匪夷所思 匪:不是;夷:平常。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,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。
- 分我杯羹 羹:肉汁。楚、汉相争时,刘邦答项羽的话。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。
- 熬心费力 耗费心神和气力。
- 匪夷匪惠 夷:殷末周初的伯夷;惠: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。既不是伯夷,又不是柳下惠;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。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。
-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。后称分封诸侯。
- 白首空归 白了头发,空手回来。比喻年纪已老,学无成就。
- 百堵皆作 堵:墙;作:兴建。许多房屋同时建造。
-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、多嘴。
- 诽誉在俗 诽:指诽谤;誉:赞扬;俗:风气、习惯。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。后来引申指风气、习惯的作用非常大。
- 本同末异 本:本原。末:末流。比喻事物同一本原,而派生出来的末流则有所不同。
-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。
-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,指人的本性。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。
-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。
- 薄技在身 薄:微小。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