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竦(985—1051)北宋大臣,古文字学家、文学家。德安县车桥镇(原白水街乡)长庆村人。夏承皓次子,派名文乔,字子乔,行(hang)第十。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二年乙酉(公元985年)。太宗至道丙申年(公元996年)拜进士姚铉为师,为水赋,姚铉认为“可教矣”;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(即公元1004年)以父夏承皓死忠,录官润州(今江苏省镇江市)丹阳县主簿;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,擢光禄寺丞,通判台州(今浙江省天台县),赋“国清寺”、“石梁”、“琼台双阙铭”等诗词;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,后与王旦等同修《起居注》;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(今湖北省黄冈市)、知邓州,又徙襄州(今湖北省襄樊市),遇大饥,劝令大姓出粟,得二万斛,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;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(今安徽省寿县),又徙安州(今湖北省安陆县),再知洪州(今江西省南昌市),勒令巫觋(男巫)一千九百余家还农,毁其淫祠;天圣五年,为枢密副使;天圣己巳年(1029)官参知政事;天圣辛未(1031)年进兵部侍郎、兵部尚书左丞;仁宗景祐年间知青州(今山东省青州),任青州时,支持守城的卒子,修建青州南阳桥,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;后迁刑部尚书;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;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、安抚、招讨使,知永兴军(今陕西省西安一带);改判河中府;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判大名府;仁宗庆历丁亥年(公元1047年)方召为宰相,因谏官、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,不可使两人共事,遂改枢密使,封英国公;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;仁宗皇祐己丑年(1049)进郑国公;仁宗皇祐辛卯年(即公元1051年)奉诏监修黄河堤决,躬冒淫雨,以疾归京师,遂不起,农历九月薨,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,赐谥“文庄”,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(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),建有旌贤院。夏竦以文学起家,自经史、百家、阴阳、律历、至佛老之书,无不通晓;为文章,典雅藻丽;治军尤严,敢诛杀,对疾病死丧者,则抚循甚至。著文集百卷、《策论》十三卷、《笺奏》三卷、《古文四声韵》五卷、《声韵图》一卷,其中:《文庄集》三十六卷等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事实详《宋史》、《江西省志》、《九江府志》、《德安县志》及秘书堂《夏氏宗谱·文庄公年谱》
推荐古诗:
山中问答、
闻王昌龄左迁龙标,遥有此寄、
长信秋词五首(真成薄命久寻思)、
从军行(琵琶起舞换新声)、
相思、
重赠乐天、
念奴娇(萧条庭院)、
庆清朝慢(禁幄低张)、
七律二首(绿水青山枉自多)、
自嘲(运交华盖欲何求)
推荐诗句:
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、
水晶帘动微风起,满架蔷薇一院香、
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、
鱼书经岁绝,烛泪流残月、
风吹柳花满店香,吴姬压酒唤客尝、
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、
爱子心无尽,归家喜及辰、
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、
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、
离多最是,东西流水,终解两相逢
热文成语
-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,文辞华丽,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。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、戏曲、电影中的感人情节。
-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,树枝不发出声响。比喻社会安定。
- 暗绿稀红 犹言绿肥红瘦。形容叶盛花稀的暮春景象。
-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,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。
- 诽誉在俗 诽:指诽谤;誉:赞扬;俗:风气、习惯。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。后来引申指风气、习惯的作用非常大。
- 本性难移 移:改变。本质难于改变。
-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。
-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。
- 飞黄腾达 飞黄:传说中神马名;腾达:上升,引伸为发迹,宦途得意。形容骏马奔腾飞驰。比喻骤然得志,官职升得很快。
- 秉笔直书 写史书根据事实记录,不隐讳。
- 肥马轻裘 裘:皮衣。骑肥壮的马,穿轻暖的皮衣。形容阔绰。
- 不辞而别 辞:告辞;别:离别。没有告辞就离开了。或悄悄溜走了。
- 飞云掣电 掣:闪过。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。形容非常迅速。
- 不可言状 言:说;状:描绘。无法用言语形容。
- 不知好歹 不知道好坏。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