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学成语 > 词典大全> 品德

品德的近义词是什么?

品德的近义词

  • 德性   1.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。  ▶《礼记•中庸》: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。”  ▶郑玄注:“德性,谓性至诚者也。”  ▶孔颖达疏:“‘君子尊德性’者,谓君子贤人尊敬此圣人道德之性,自然至诚也。”  ▶明·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上:“孔子所定‘三百篇’……皆所以宣畅和平,涵泳德性,移风易俗。”  ▶清·梅曾亮《<太乙舟山房文集>序》:“盖其德性粹
  • 品格   1.指物品的质量规格。  ▶《宋书•颜竣传》:“及世祖即位,又铸孝建四铢……而盗铸弥甚,百物踊贵,民人患苦之。乃立品格,薄小无轮郭者,悉加禁断。”  ▶五代·齐己《谢人寄南榴卓子》诗:“品格宜仙果,精光称玉壶。”  ▶清·梁绍壬《两般秋雨盦随笔•品酒》:“论其(奔牛酒)品格,亦止如苏州之福贞,惠泉之三白,宜兴之红友。”  2.指文学艺术
  • 操守   1.平素的品行志节。  ▶《新唐书•裴度传》:“度退然纔中人,而神观迈爽,操守坚正,善占对。既有功,名震四夷。”  ▶《明史•刘宗周传》:“未有操守不谨,而遇事敢前,军士畏威者。”  ▶郑观应《盛世危言•银行下》:“一切应办事宜由股商中慎选一精明干练、操守廉洁之人综计出入。”  2.执持善行,固守志节。  ▶宋·苏轼《赐守尚书
  • 人格   1.人的性情、气质、能力等特徵的总和。  ▶蔡元培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》:“所谓健全的人格,内分四育,即:(一)体育,(二)智育,(三)德育,(四)美育。”  ▶闻一多《<李白之死>序》:“此诗所述亦凭臆造,无非欲藉以描画诗人的人格罢了。”  ▶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五:“他以为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,而也需要师生间的感情的与人格的接触。”
  • 人品   1.人的品格。  ▶南朝·梁·沈约《奏弹王源》:“源虽人品庸陋,胄实参华。”  ▶宋·黄庭坚《濂溪诗序》:“舂陵·周茂叔人品甚高,胸中洒落,如光风霁月。”  ▶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•如是我闻三》:“缁徒执罪福之说,诱胁愚民,不以人品邪正分善恶,而以布施有无分善恶。”  ▶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十:“你看萧队长人品多高。” 
  • 品性  品质性格。  ▶《宋书•孝武帝纪》:“庶简约之风,有孚于品性。”  ▶夏曾佑《小说原理》:“人多中材,仰而测之,以度君子,未必即得君子之品性。”  ▶王国维《曲录序》:“追原戏曲之作,实亦古诗之流;所以穷品性之纤微,极遭遇之变化。”  ▶沈从文《菜园》:“这种品性同趣味却全出之于母亲的陶冶。”
  • 品质  (品质,品质) 1.人的行为、作风所表现的思想、认识、品性等的本质。  ▶老舍《<骆驼祥子>后记》:“在书里,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,敬爱他们的好品质,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。”  ▶冯雪峰《上饶集中营•关于主题》:“这种种高贵的精神和品质,也是有着非常典型的表现的。”  2.物品的质量。  ▶周而复《上海的早晨》第四部十九:“﹝
  • 品行  人品德行。  ▶清·周亮工《书影》卷三:“遐(张遐)之品行,照耀于一代。”  ▶《老残游记》第三回:“姚云翁就将阁下学问怎样,品行怎样……说得宫保抓耳挠腮,十分欢喜。”徐迟《牡丹》三:“姚黄一点不知道她爱上的小开的品行怎样。”
  • 德行  I道德品行。   ▶《易•节》:“君子以制数度,议德行。”   ▶孔颖达疏:“德行谓人才堪任之优劣。”   ▶《孟子•公孙丑上》:“宰我、子贡善为说辞;冉牛、闵子、颜渊善言德行。”   ▶晋·葛洪《抱朴子•循本》:“德行文学者,君子之本也。”   ▶宋·王安石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》:“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,士所观而习者,皆先王之法言德行
  • 道德   1.社会意识形态之一,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。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,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。不同的时代,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。  ▶《韩非子•五蠹》:“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于气力。”  ▶《后汉书•种岱传》:“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,道德昌则政化明,政化明而万姓宁。”  ▶唐·韩愈《原道》:“凡吾所谓道德云者,合

品德意思:品质道德。
  ▶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三六:“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。”
  ▶叶圣陶《给少年儿童写东西》:“一定要使少年儿童喜欢看,看了能懂,能得到好处,无论在品德方面,知识方面,还是娱乐方面。” 》查看详细